人物简介:
鲁平,生于1927年9月,祖籍四川阆中,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。曾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、党组书记。2015年5月3日,因病逝世。
5月9日,北京的天气有些阴沉,人们在悲痛中送别了鲁平。6天前,这位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、为香港回归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,因病离开了人世。
鲁平去世的消息传来后,许多人都表示了深切悼念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感慨道:“鲁平主任为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,为了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,夙夜匪懈,鞠躬尽瘁,赢得香港市民的敬重……鲁平退休后一直关心香港,始终深爱香港。”
“像在做地下工作”
梁振英的一句“深爱香港”,道出了鲁平对香港的深厚感情。
1997年7月1日零时,当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伴随着国歌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时,坐在主席台上的鲁平难掩激动的心情,流下了眼泪。在迎接香港回家的路上,他已经走了近20年。
1978年,“文革”结束后,港澳事务受极左思潮影响,十分混乱。中央急需一个专职部门来负责相关工作,就派当时的国务院侨务办主任廖承志牵头建立。鲁平的老同事沈海平向《环球人物》记者回忆,廖承志是鲁平的老领导,对他的工作能力很清楚。“文革”中鲁平遭到迫害,就离开了原来工作的《中国建设》杂志社。“廖承志说正好我们在筹建港澳办,你加入吧。”
鲁平曾向媒体讲述港澳办的创办过程,感慨相当不易。当时,港澳办只有6个人,51岁的鲁平还是当中最年轻的。办公条件也很有限,就是在北京华侨大厦租了两个房间。港澳办起初的工作,主要是对“文革”中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。后来,时任港督麦理浩在一次宴会中提出《新界租约》即将在1997年到期,收回香港的问题才正式放到案头。
在《鲁平口述香港回归》(以下简称《口述》)一书,他曾详细讲述这段历史。1981年12月,邓小平确定“要如期收回”香港的大方向,但具体如何操作并不明确。1982年,由鲁平担任组长的5人调研小组成立,并赴香港展开调研。当时,鲁平是以外交部西欧司顾问的身份前往的,真实身份是保密的。其他4人都在香港或澳门出生,在港澳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。
其后的一年里,5人小组对香港的政治体制、经济、法律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调研。1983年3月,港澳办向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——就是后来被称为解决香港问题基本方针的“十二条”。这份报告为“一国两制”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,而在“文革”阴影还未完全从人们心头褪去的年代,交出这样的报告需要极大的勇气。“我什么苦都吃过,再来一次,我也不怕。”鲁平后来曾这样讲述自己当时的心情。
1983年7月,中英两国正式开始谈判,并于第二年9月就驻军、选举、协议文本草案等问题达成协议。此时,鲁平也在谈判团之列,不过他依旧顶着外交部西欧司顾问的名头,没有公开真实身份。鲁平笑称“像在做地下工作一样”。
1984年12月19日,中英两国签署《中英联合声明》,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。香港进入过渡期。鲁平也从幕后走向前台,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,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
声明: 版权作品,未经《环球人物》书面授权,严禁转载,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。